教育教学
目光灼灼向战场
发布日期:2023-10-18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席方丹 胡青贵 李润琪 图片:胡煜东 李杭橙 访问量:

北山基地,野战生存课程考核进入第二天。

“指挥员”董岳嵩带领班组来到“伪装”科目考核点,根据环境特点,他将青藤绿枝做成假目标放在远处,并迅速命令全班直接拨开枯草堆,就地自掩。

“嗡嗡嗡……”智能侦查系统启动,数架无人机开始作业,头顶扑来的阵阵气浪带着压迫感,让董岳嵩和组员们紧张到屏住了呼吸。

无人机操作端显示屏传回实时画面,课程组自主研发的伪装目标智能识别系统没有给出锁定疑似目标的红色框线。“考核合格!”得知惊险过关,董岳嵩长舒了一口气。

“只有在实战化环境下,才能锻造学员因地制宜、因敌生变的本领。”主考官胡旭东副教授表示。

以战领教将课堂对接战场、为战而研以“科技+”赋能组训升级、向战而行助学员百炼成钢……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军事基础教学团队目光始终向战场,走出了一条“心向一流”的使命之路。

以战领教,让课堂对接战场

《军事地形学》户外课上,学员詹炜凯正按照团队黄昉教授的引导,利用不远处的山头进行目标指示训练。

“你们知道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为了帮助我军拿下敌方高地,大喊‘向我开炮’的故事吗?”黄昉问道。

见不少学员睁大了眼睛,黄昉接着说:“那个年代的战士们没有学过军事地形学,如果能在远处确定目标点精确坐标,再用电台向指挥所汇报,也许就不用牺牲自己去给炮兵部队指示目标了。”

詹炜凯心里咯噔了一下,暗下决心要学懂学好军事地形学。

突然,黄昉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再次提问:“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但如果有一天战争真的来临,大家能否有王成一样的决心和气概,大喊三声‘向我开炮’?”

战场案例和灵魂发问让学员“破防”,詹炜凯陷入沉思,重新审视自己的从军初心。

“军校的课堂理应充满硝烟味。”黄昉说,课程结束后,学员们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能树立战场观念、作战意识,更能坚定强军情怀、理想信念。

像《军事地形学》课一样 ,由军事基础教学团队承担的课程大部分属于“土味课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他们全情投入,以战领教。

办公室里,团队程果副教授脑海中一直回响着专家的评价:“你设置的课程背景不贴合实战要求!”

几小时前,在《军事地形学》课堂上,教学经验丰富的程果对自己信心十足,却被当场“泼了冷水”。

程果开始反思,“在实战中,弹药库要挨着公路或者停机坪,这样才有利于运输。”

“复制昨天的经验,打不赢明天的战争,‘金课’也有‘保鲜期’。”痛定思痛,团队全力为提高课程“含战量”奔走:赴海岛、平原、山地等陌生地域开展野外现地学习,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库;分批次赴蓝军旅、某特战旅等单位开展联教联训活动,精准把握部队人才需求,贴近实战抓好备课环节……

“围绕实战搞教学,课程瞄准战场建,要做就做出一流水平。”团队负责人易文安副教授目标明确。

国家一流课程1门、军队级一流课程2门、军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一流课程3门、省研究生思政示范课程1门、军队精品微课5门……如今,和詹炜凯一样,越来越多学员感受到团队所建课程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硝烟味”越来越浓。

为战而研,为训练插上翅膀

某地下库房,手榴弹投掷加练正在进行。

几天前,班长统计手榴弹投掷“补差”人员,学员刘硕主动报了名。

问及加练原因,刘硕坦言,平时上课时,仅凭肉眼,教员很难发现学员存在的细微问题,“考核前,多练几次总不会错。”

和刘硕的想法一样,很多学员都想在加练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确保实投时安全顺利。

听说借助“手榴弹投掷训练装备系统”,可以不费“一枪一弹”精进技能,刘硕跃跃欲试,争取到了宝贵的加练机会。

戴上全套VR设备,在宋殿义副教授的引导下,刘硕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虚拟“投弹”操作。

“开始投弹!”提示音响起,刘硕拔掉保险销,正准备撤步时,只听“嘭”地一声,系统上出现红色字样,判定“投弹不合格”。

刘硕身边的显示屏上,按实景1:1建模的场地侧视图、投弹曲线、实时心率血压数据、握弹姿态等一目了然。

“紧张导致握片松动。”宋殿义指出失败原因。

“再来一次!”挥臂引弹,奋力投出。

“引弹幅度不够。”带有传感器的模拟弹被砸出去后,还能稳定传回各项数据,刘硕切身感受到了系统的技术含量。

在系统的点拨下,刘硕开始针对动作不标准等问题严抠细训,她时刻提醒自己捏紧握片,练习怎么挥臂发力,形成肌肉记忆。

考核那天,刘硕信心满满。这一次,手榴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弧线。

“投得不错!”得到教员肯定评价的刘硕难掩开心。

这只是团队为战而研的“冰山一角”。激光模拟射击系统、手榴弹投掷安全预警系统、防护与急救VR教学软件、军事地形学全程一体信息化教学训练平台……团队借助AR、VR、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无人机等技术,把激光交战、地形仿真、射效评估、数字战例等成果,广泛运用在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中,“科技+军事”助力组训升级。

向战而行,助学员百炼成钢

8月,云南丽江,第19届中国大学生定向锦标赛激战正酣。

团队赛男女混合接力项目,第一棒邵蓉莹脚崴了!站在观赏点为参赛学员加油鼓劲的带队副教授张铁良心头一紧,此时,距离下一棒还有4、5个控制点。

“拼了!”只见邵蓉莹稍作调整,坚持完成比赛。

“赛场就是战场,比武就是作战。”这一团队精神,在多年前就已经铸就。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某年暑期,团队带领70名学员赴南昌进行实战化拓展训练,他们虚心向教官们请教训练方法,与同期参加集训的部队基层军官同台竞技,交流经验体会。

“教员们把自己当作战斗班的一员,和学员一起吃单兵干粮、抬靶机、睡硬板床、泡训练场。”在最终考核中,学校代表队一举摘下五项金牌,夺得大满贯。

“科大的学员不是来比赛的,是来拼命的!”次年5月,某军事技能竞赛中,学校代表队荣获竞赛最高奖“勇士杯”,同时斩获其余5个单项奖中3个第一。

学员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桃江集训,酷暑难耐。张铁良翻山越岭精心设计各种“陷阱”,经过高强度集训磨炼,学员钟成帅在第19届中国大学生定向锦标赛“中距离”项目拿下第二名。

一年暑假,黄昉对留在学校等待分配的毕业学员“加课”,他带领学员到户外目测距离、判定方位、按图行进,用“实践检验+理论温习”的形式,检验学员胜战本领。

举团队之力,创办“兵之道”军事文化节,组织“谁是枪王”射击邀请赛、“烽火杯”战术对抗赛等战味十足的军事比武,激发学员练兵备战的战斗热情,砥砺学员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

“没有什么比教给学员真本领硬功夫更重要。”团队全身心投入,为的就是让学员经受实战实训的锻造淬火,百炼成钢,确保毕业后“军政素质过得硬,走上战场打得赢”。

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荣立个人二等功的李沛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向慧、定向国家队员江源、军事地形学首席教练员吴凯……一批批学员经过团队淬炼,成长为一线部队的尖刀利刃。